关注微信订阅号 查看更多招聘资讯
关注微信服务号 获取更多招聘职位
扫码进入小程序 获取更多职位信息
29所附属医院,最远辐射到新疆伊犁;
全省率先复课,95%的复学率,而无一人感染新冠病毒;
以基础教育闻名全国的江苏南通,有62%的中小学校长从这里走出;
南通大学,跨越百余年风雨,始终秉承创始人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以其厚重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成为南通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工作做实做细,率先复课复学
“留校学生的防疫措施到位了吗?新的一年,我想去看看他们。”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早上7点,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就开始牵挂疫情下的留校学生了。
1月31日,在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安排后,教师也早早启动线上教学准备。
但问题随之而来,“线上授课教案怎么设计?”“100人以上的大课怎么上?”面对“挑战”,从教近30年的教师李素英,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啃下了“喀秋莎”微课制作软件等现代教学工具这块“硬骨头”。
2月24日,南通大学“云课堂”开课,2694门课程如约与学生“相见”,学生在线学习到课率达95%以上。
当接到允许复课的通知时,南通大学第一时间递交申请。“近三万学生的迁徙,如果有一人感染,后果不堪设想。”面对这样的疑虑,校党委书记浦玉忠却果断拍板:“全社会都在复工复产,高校不能置身事外,只要我们的工作足够实足够细,就能确保每一位同学的安全。”
没有任何参考经验,短短17天,大大小小上百次会议的召开,一系列周密部署的工作方案的落地。4月17日,南通大学四个校区,所有的校门大开,以最大的热情迎接归来的学子。
分批错时错峰的返校举措、95%的江苏省最高报到率,南通大学的成功返校经验示范带动了南通地区高校的开学,成为争相借鉴的“模板”。
以医科见长,科研成果在当地有效运用
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国家的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保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唤起南通大学这所以医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的社会担当。
疫情期间,南通大学20家附属医院、临床学院先后派出276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抗疫一线,支援武汉、黄石地区的医院。
医务人员冲锋在前日夜奋战,科研人员也勇挑重担全力攻关。“我们研发的中药制剂‘翘芪颗粒冲剂’,目前已应用于临床。”5月下旬,南通大学教育部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顾晓松院士向社会发布了一则好消息,新研发出的药物将适用于流行性感冒等病症,可缓解发热、头痛、四肢酸痛、咳嗽等症状。
将象牙塔顶端的科研成果播撒到最需要的土壤中,南通大学用实际成效推动科技发展。阿霉素负载多孔纳米碳纤维的药物缓释系统、新型驻极体熔喷非织造过滤材料、智能测控方舱、疫情防控App……南通大学科研团队将科研攻关写在抗疫第一线,围绕新冠肺炎疫情检测、防护用品等开展技术研发攻关,科研成果有效运用在南通地区大中专院校、街道社区、企业工厂等40余家单位。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南通大学附属各医院依托南通大学申报立项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共65项,发表了SCI收录论文共1163篇。通过与南通大学合作,不少医院实现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零的突破,从基层医院不断发展成为大型二、三甲综合性医院。
立德树人,坚定青年学子的理想和信念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沈学华用“数学建模”的理论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保护人民;纺织服装学院张海峰讲授驻极体熔喷材料在口罩上的应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非织造材料在医疗防护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专业敬畏感……疫情之下,南通大学教师牢记立德树人初心,不忘把握契机,从抗疫故事中选取素材,有针对性地讲好疫情防控的思政课。
“通过这次疫,我深深明白了专业学习的意义。”在听完老师们讲述的实际案例后,南通大学医学院的学生纷纷表示找到了学习医学的初心和信念。
曾经在家乡参加志愿抗疫,连续30多天每天工作15个小时的学生付其顿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身上凝聚着民族和国家的希望,请相信我们终将成为脊梁和立柱,实现强国伟业的理想。”
在这座以“教育之乡”而闻名的城市中,5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62%的中小学校长和67%的学科带头人都是毕业于南通大学的。
高校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将更加突出、更加多元,将担当起更大的责任。面向未来,南通大学提出了六个“第一”的发展目标:以“坚持方向”为第一前提,以“立德树人”为第一任务,以“引培人才”为第一资源,以“改革创新”为第一动力,以“对外开放”为第一窗口,以真抓实干为“第一姿态”,办成办好大学。这也是南通大学向社会的庄严承诺。
投递招聘简历时请注明来源于:高校师资网 https://www.gxszw.com/,提供博士人才招聘信息、研究生人才招聘信息。为高校、科研机构、事业单位提供各岗位的高层次人才!
更多招聘信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高校师资网官方微信。